靜觀非靜觀

文 章
Winnie
Winnie

“心靈純潔的人有福了, 因為他們必看見上帝。”馬太福音 5:8 CCB

“You’re blessed when you get your inside world—your mind and heart—put right. Then you can see God in the outside world.” Matthew 5:8 MSG

近年流行「mindfulness」(「靜觀/正念」),不少人透過正念的相關練習,讓自己更明白自我的狀況,更深度的專注,更能活在當下。正念是一種專注於此時此刻,不帶批判的自我覺察,卻以接納內心和腦海的每個念頭。輔導行業裡也藉正念幫助受助人去處理情緒,有人問:mindfulness稱為「靜觀」,靈修傳統中的「contemplative prayer」默觀祈禱又稱靜觀,兩者有何關聯呢?

首先讓我們透過推動靜觀靈修的先行者了解甚麼叫「靜觀」。

譚沛泉博士在其《從祈求到靜觀》一書這樣描述「靜觀」/「默觀」(contemplation):

「默觀」這名詞包含三個層面的意義。(其一)是指一種祈禱方式,可以具體地稱為「靜觀祈禱」(contemplative prayer),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內在的心靈獨處,以純樸、安靜的祈禱方式,愛慕及體認神的同在。…… 「默觀」的另一層面意思是關於生活態度,又可具體稱為「默觀生活方式」……是靜觀祈禱的果子。它的特點是除了喜愛獨處安靜之外,並不是追求「擁有」,而是甘願「捨棄」。……而第三個意義是描述一個信徒與神共融聯合的存在狀態,具體稱為「靜觀生命的呈現」 (contemplative state of being)。這是「靜觀生活方式」的果子。當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實踐「靜觀祈禱」,便會建立一種為了促進與神連繫而甘願捨棄「自我」的生活方式。

概括而言,「靜觀」是祈禱的方式,是生活的態度,是生命的呈現。至於如何實踐於生活和職場中,將在另一篇文章介紹。

而盧雲神父在《你已將哀哭變為跳舞》中指出:

默觀就是摘掉那攔阻我們察看上帝臨在我們中間的眼罩。換言之,它意味着在我們留給上帝的安靜空間裏,學習聆聽祂的聲音,從而懂得怎樣更好地與身處的世界交往。

用簡單的闡釋,「默觀」就是醒覺上主臨在每個當下,以上主之眼看自己、看他人、看世界。

梅頓(Thomas Merton) ,一位近代具影響力的靈修學者兼熙篤會士,在其著作《默觀的新苗》,他對「默觀」的看法是:

一個人的理性與靈性生活的最高表現。它就是那生活的本體,全然清醒,充分活躍,完全知道自己活着。它是個屬靈奇觀。它是對生命、對存在的神聖本質油然而生的敬畏。它是對生命、對醒覺、對存在的感激。它是個頓悟,清楚認識到我們裏面的生命與存在是出自一個看不見的、超越的、無限豐盛的源頭。默觀,最重要的是,領悟到那源頭的實在。他認識那源頭,朦朦朧朧的、無法解釋的,但又帶着一種肯定,既超乎理智,也超越單純信心。

要達至上述這種默觀的狀態和意境,是需要一份專注。而mindfulness 的練習,例如,深度的呼吸、身體的感知、情緒狀況的接納,步速的調節,的確有助我們更能活於當下,有更好的專注。事實上筆者也透過這些練習幫助人進入靈修操練中,但這些練習的目的,並非「主」,而是「客」,它不是默觀的本身,我們只能當成一種輔助的媒介。當然,也毋須否定當一個人若透過這些方法能活在當下,就更能體會上主在每時每刻的工作與臨在。只是我們要留意,當靈修過分追捧某些技巧(不單指mindfulness)時,我們便偏離了當初所渴慕的中心。

正如梅頓所言:

它(默觀的境界)不是我們單靠自己便可以達到的;靠智力或靠修煉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也不可以達到。它不是一種自我催眠,不能靠集中注意自己內在的靈性便產生。它不是我們自己努力的成果。它是神的恩賜….

又如盧雲引述法國哲學家及神秘主義者Simone Weil, Waiting for God 一書提到:

我們要獲得最珍貴的禮物,並非靠努力搜索,而是靠靜心等候。

盧雲這樣補充:操練(discipline)(默觀)並非一門「學科」(discipline) ……(而是)關乎在心中騰出空間,能夠聆聽上帝的靈,從而改變生命。

是的,讓我們在眾多靈修/祈禱的輔助工具和媒介中,不要忘記靈修的目的只為與神共融,別本末倒置,反客為主。畢竟靈性修持不是技巧,而是生命、是關係。我們能得見上主,其中是因為我們有正確的心態。

原稿刊於: www.hkpes.com

 

分享文章:
Subscription For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