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社會廣泛地討論Burnout這話題,Burnout又稱工作倦怠、工作過勞或職業枯竭。工作倦怠,被定義為「因長期工作壓力但未能妥善管理的一種綜合症」,病徵包括感到疲倦、心理上對工作保持距離或對自己的工作感消極和憤怒,及工作能力下降。
「工作倦怠」最早於 1970 年由美國心理學者赫伯特‧佛羅伊登伯格(Herbert Freudenberger 所提出。事實上,在我初出茅蘆的階段 (差不多30年前),在提供企業培訓中已經談及「工作倦怠」這課題,現時世衛確認為職場現像,姑勿論Burnout是不是列入一種病,亦反映了世界性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嚴重,無力感越來越超出正常情況。
「工作倦怠」,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?
「工作倦怠」是長期處於工作壓力,卻無法成功處理或紓解的一種症候群。故此,「工作倦怠」與壓力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其實每人都有壓力,適當壓力而又能調節得宜可成為動力,但長期處於壓力狀態而得不到適當的舒緩或處理,便變成負面影響。「工作倦怠」如蠟燭燒盡、燃油耗盡,又或如橡皮圈扯至最盡,甚至扯斷,便會喪失應有的功能或動力繼續工作。
如何察覺有「工作倦怠」的情況?
具體來說,「工作倦怠」有三個特徵:
- 能量耗盡、精疲力竭、情感衰竭:指沒有活力及工作熱情,感到自己的感情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。
- 對工作感消極或憤世嫉俗 (去人格化):指刻意與人保持距離,對工作對象和環境採取冷漠、忽視的態度,對工作敷衍了事,導致個人發展停滯。
- 無力感或工作能力下降:指傾向於消極地評價自己,工作能力和成就感下降,經常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身,且鬱鬱寡歡。
「工作倦怠」徵狀是什麼?
除了上述所提3個特徵外,可以從幾個層面認知狀況:
- 生理方面:經常頭痛/睡眠質量變差/失眠/心跳加速/消化不良/食欲下降/肌肉緊張/疲勞/容易生病等
- 心理/情緒方面:挫折感/憤怒/緊張/焦慮/神經質/恐懼/情緒波動或低落/易發脾氣
- 人際關係方面:對同事和工作對象情感上疏遠和冷漠/與同事之間出現矛盾/衝突/不能與客戶合作/缺乏耐性/易生怨恨/責備挑剔/不信任別人
- 人生目標/靈性方面:感到沒意義/沒有方向/不滿工作/出現離職和曠職現象
在日常的壓力中,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以上徵狀,但若果持續一段時間而不退減,反而嚴重程度增強,便需要留意。
有沒有什麼行業是特別容易「工作倦怠」?
沒有一個全面準確數字,其實按照不同地區的情況可能有所分別。台灣yes123 求職網曾於 2014 年發布一項調查,結果發現 1300 位上班族,對一份新工作平均 11.5 個月開始出現倦怠症,有逾半數上班族當時表示正在「發病中」;依行業來看,倦怠比例最高者,以大眾傳播業居冠,其次是餐飲住宿與休閒旅遊業,第 3 是科技資訊業。
香港是全球高壓城市中稱冠,很多行業的「工作倦怠」情況都十分高,例如是教育、醫療與金融行業等。
而澳洲的情況,在2018年一位腸胃病專科醫生自殺,引起廣大關注及回響。數據顯示醫療人員自殺率高於一般女性2.2倍,而男性1.4倍。 當中年輕的醫生有百份之二十曾經有自殺想法。雖然「工作倦怠」與自殺未必有必然關係,但反映了其中關聯,顯示醫療界是「工作倦怠」的重災區。
事實上,正如一分報告所講,「工作倦怠」已是職場普遍現象。美國人力公司 CareerBuilder 在 2017 年的研究發現,在美國有 61% 的上班族感覺自己有工作倦怠。
而荷蘭中央統計局(Centraal Bureau voor de Statistiek,CBS)的報告指出,工作倦怠症曾是荷蘭第一名職業相關的疾病,荷蘭的工作倦怠人數逐年攀升, 2014 年間有 14% 的勞工有此病症,約有 5% 的勞工因此而在家休養。